仁者爱人
Updated: Mar 22, 2022
仁为什么重要?
没有仁的科技带来毁灭,没有仁的聪明变得刻薄,没有仁的礼貌变得生硬, 没有仁的家庭充满争执,没有仁的世界变得冷漠。
仁不仅仅是所有价值的核心,而且是人的动脉。不仁之人,生活的拼搏完全为了自己。但你可能会说:“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。”为了自己没有错,但是人的动脉也因此被自我所堵塞。
老子曾说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。非以其无私邪?故能成其私。”
因为为了自己人总是可以选择降低标准而自我满足。而且为了自我打拼人能走的距离也不是很远。但是为了别人,或者超越自我的愿景而奋斗时,人们可以跑的距离可能会让他们自己都感觉惊讶。比如一般为了自己跑步的人可能只能跑一个小时。但为了一个慈善事业他能跑一个马拉松。如果一个人能感受到母亲十月怀胎,历经苦痛磨难把自己抚养大的不易,而为母亲的幸福而奋斗,那么他/她的工作也会更有意义和动力。人愿意为他/她人做的事情要比愿意为自己做的多得多。比如一个人在爱情的初期,他内心无比有力量,感觉能够为她改变整个世界!但当爱情的动力开始被自我和利己主义而消散时,他的感受变成了这个世界应该为他而改变。因此,当人们能和生命本身谈一场经久不衰的爱情,他/她们的生活将会充满仁的美丽和积极的改变。仁的力量是生活强劲的驱动力。它让人超越自我,给自己,家庭, 社会带来超越想象的价值和奉献。
仁是什么?
仁这个字很深刻,由“人”“二”组成。二人成仁。所以在相对的世界里,仁处于关系之中。父母对孩子的仁是爱和养育。孩子对父母的仁是孝顺。朋友之间的仁是忠义信。老师对学生的仁是传教。学生对老师的仁是尊敬和仰慕。对君子的仁是爱,对小人的仁是宽恕和原谅。圣贤对世人的仁是慈悲。世人对圣贤的爱是敬畏。总之,在相对的世界中,仁存在于“对儿”中。
虽然在物理世界中,仁貌似存在于“对儿”中,但是当一个人真正的在体会仁的时候,“对儿”变成了一个人。比如,如果忠义是做为了朋友最有利的事情,而不是为了自己,那么她在倾听朋友的时候就会抛弃自己的价值观,思绪,和感情,而去完全地站在朋友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和感受。当一个人孝敬父母的时候,她的眼里和心里只有父母,没有自己。当人能真正同感他人的苦难时,那他人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。所以真爱是超越“对儿”的。仁合“二”为一。
如何练习仁?
仁不是客体, 科学观的视角通常把研究的对象作为客体看待,比如把一朵花从森林中拿出来,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,或者去了解它的来历,并给它一个名字,做详细的定义,以便让它和别的花儿有所分辨。虽然这种视角有它的价值,但也有它的局限。它的价值在于使人们能够了解更多信息获得更多知识。它的局限在于它本身对现实的假设。如果真理是基于现实的,那么“现实”是什么就格外重要。科学的局限性来源于对现实维度了解的局限。科学的实验室还停留在物理世界的相对维度中,或者人五官能感知到的世界里。而绝对现实的维度超越物理世界。大部分人的世界和视角处于三维空间里。那人们如何能够感知三维之外的这些维度呢?这就要靠直接体验。
仁不是哲学理论
回到我们对仁的讨论中。如果我们把仁作为一个哲学理论来看待,而不是直接体验,那么仁就变成了另外一个概念。概念可有可无,可能有,可能无。但是仁不是物理世界中另外一个物体;仁如果被当成一个物体去看待的话,它的事实,或者对它的直接体验就会变得局限,不完整。所以学仁不能仅仅把它当成概念放在显微镜下,而要把它放回到每天的生活中去练习体悟。
仁不是一朵花,而是整个环境。
仁不是物体,而是视角。
仁不是风景,而是心境。
仁不是内容,而是背景。
仁不在身外,而在心中。
仁不是客体,而是主体。
仁不是对象,而是真我。
仁是没有意图的爱。故孔子云,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
